2022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也是關鍵之年。自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以來,青海能源集團不斷推進國有經濟優化布局結構調整,在做強做大做優國有資本方面不斷發力,為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加大“處僵治困”,暢通退出渠道。根據國家相關政策,2017年大通煤礦列入青海省化解煤炭產能過剩單位,退出產能120萬噸。2018年,完成關井閉坑工作后,通過了相關部門的驗收,對3450名員工(含勞務派遣用工613人、合同制職工2837人)通過內部分流、提前退養、息工待崗等多種渠道進行了安置。同時,大通煤礦也作為“僵尸企業”,通過申報等工作,完成了“處僵治困”改革任務。
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解決歷史遺留問題。2018年,分別簽訂《國有企業“三供一業”供電分離移交實施協議》《物業管理分離移交實施協議》和《供水移交實施協議》。2020年,“三供一業”分離移交項目全部竣工并通過驗收。其中,供水移交3295戶,供電移交124戶,物業移交住宅區6處、房屋117棟、住戶4967戶。同時,在多方努力下,于2020年12月30日簽訂了《青海大通紅十字醫院人員移交協議》。至此歷時四年的紅十字醫院移交工作也塵埃落定。
移交退休人員檔案,推進社會化管理。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和《青海省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積極推進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青海能源涉及移交退休人員共計738人,涉及移交人事檔案人員共計2262名,涉及移交退休黨員共計451人。截至目前,已全部移交完成。
開展“瘦身健體”,促進高質量發展。根據省政府國資委關于加快推進省屬出資企業“瘦身健體”工作的文件精神,結合企業實際,青海能源集團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集團公司“瘦身健體”工作的通知》,并配套印發了相關工作方案,從集團“總部機關化”入手,加快推進“瘦身健體”工作。目前,機關總人數由2018年的245人,減少到現在的160人,下降率35%。另外,集團公司還全面梳理公司出資企業產權狀況、規范字號等無形資產使用、規范產品注冊商標授權使用條件和決策審批程序等,加大對違規掛靠行為的整治力度,有效維護企業權益。
清退“兩非”“兩資”,減輕企業包袱。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外部環境變化及自身決策等因素影響,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不具備競爭優勢、缺乏發展潛力的非主業和非優勢業務,以及無效資產、低效資產,成為企業發展的沉重包袱。自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工作開展以來,青海能源集團對所屬子企業進行了全面梳理,將符合“兩非”“兩資”的2家子公司青海能源力民水電工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和青海煤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進行了清算注銷。確定為重點虧損子企業的青海啟明新能源公司,公開掛牌轉讓70%的股權,由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摘牌,雙方簽訂了《產權交易合同》,并辦理了股權轉讓變更手續。
盤活土地資源,注入新的經濟增長點。為了盡快盤活青海能源大通礦區的土地,增加新利潤增長點,促進因大通煤礦關井閉坑造成的富余員工安置,青海能源集團按照2020年1月大通土地開發利用規劃審查意見及縣政府相關部門的要求,經過修改后,上報相關部門,并取得了關于大通土地規劃項目方案暨先導開發房地產項目的復函,現已成功引入戰投,計劃分期、分批開發利用。